岑練英
一、 辛亥革命在歷史上具有何種意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壯舉,其意義是史無前例的:上結數千年君主世襲之局,下開民主共和之基。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辛亥革命雖然順利地推翻了腐敗的滿清政府,然從實質論之,並未達致真正的成功。因為,孫中山先生所抱持的革命理想,不專在推翻滿清人的政權,而是要在中國實現三民主義。將異種之殘殺、外邦之煎逼,民主之困頓一起徹底解除,從而建立一民主自由、和平康樂的新中國。豈料此一目的不惟未有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而達成,反而自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即問題叢生。首先是臨時政府組織之不夠健全;其次是革命黨內部意見不一;最嚴重者是袁世凱野心竊國。遂使革命先烈前仆後繼,以血肉締造成功的中華民國,顯得虛弱無力,百病交侵;終至出現帝制復辟與軍閥混戰之局。此以中山先生在民國建立後,仍終日以革命為念,奮鬥不懈,奔波犯險,在所不辭。一九一九年十月八日,中山先生在上海青年會演說時,仍強調 「改造中國之第一步只有革命」。一九二四年一月十四日,對廣州商團和警察演說時,還沉痛地說:「中華民國之成立,是由十三年前武昌起義。武昌之所以起義,是為革命,是要推翻滿清,創造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成立至今,雖然有十三年,全國還是四分五裂,大亂不已,這便是中華民國還沒有創造成功。」一年後,中山先生終因經年奔走國事,憂勞成疾,病逝北京。遺囑中懇切叮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其實中國之革命,豈只在中山先生逝世時 「尚未成功 」,即至今日,滿清被推翻已七十六年,中國仍陷於分裂之局。其嚴重程度較之六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統一大局之出現,雖凡我熱血同胞無不翹首渴望,但辛亥革命之政治理想,能在全中國真正實現,還不知須待何時。
今天我們在紀念此一偉大的日子時,必須勇敢地繼承先賢的革命精神,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肅地認清歷史的真義:辛亥革命從樂觀處說,他為我們開拓了光明的前途,讓我們繼續前進;從惕勵處說,她留下了艱巨的任務,待我們努力完成。
二、 辛亥革命既沒有達致真正的成功 — 中華民國建立後,出現了帝制、復辟與軍閥混戰等反動現象。然則造成此種現象之原因何在?中國何以未能順利走上民主共和之途?
造成此種現象之原因,異常複雜,不是簡短的說話,可以完滿解答。不過提出此問題的年青人特別多,所以筆者也不妨就個人所見,指出以下幾項因素:
(1)滿清時代的舊官僚武人還沒有肅清 — 前面所提一九二四年一月十四日,中山先生在廣州對商團和警察演說,題目為 「革命最後一定成功」的演講中,沉痛地指出,造成民國災患禍害的原因,是因為 「大清帝國留下來的老官僚武人,還沒有肅清。」因此革命黨雖然推倒了滿清政權的大皇帝,但清帝國留下來的無數小皇帝,如袁世凱及各省的督軍師長等,都藉著手上的兵權去滿足其個人的私慾。他們只知爭地盤,擴勢力,或只知做官,甚至要做皇帝。毫不顧慮國家的災難與人民的痛苦。一有機會便以其「私人武裝」,去追求實現攫取利益的野心。對建設民主自由的新中國無支持的誠意。
(2)軍隊的質素未能追上時代 — 歷來我們國家的老百姓知識水準普遍甚低,他們只知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求溫飽,便毫不關心國家的政治。民國建立以來,多數的軍隊缺乏革命意識,他們不認識民主共和的真義,不擁護憲政;他們當兵原非為保衛國家,只為解決個人的生計問題。因此他們不重視訓練,不知道忠於國;只知道忠於給他們衣食的官長,或忠於同鄉同族的領袖。因此他們手上的武器很容易給野心家所利用。對革命造成反作用。
(3)知識分子欠缺 大公無私的精神 — 傳統中,我國士人,視福國利民為個人應盡的責任。即使做官亦抱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但時代越向今移,物資越進步,人的慾望便越大。加以明清兩代,閹宦當權與部族政權的狹隘專斷,使政治蒙受空前的污染。讀聖賢書的士人,多以作官為個人顯達的途徑,非再為國家民族作最大的貢獻。民國建立後,舊政體雖被推翻,但讀書人中,迷戀陳腐生活的依然不少。他們因個人的私心,不願放棄既得的利益,也不願培育新的思想去迎接一個亙古未有的時代。因而處處為革命製造阻力。至於放洋的學生,求學時分散各國,入不同的院校,追隨不同的老師,受不同的環境所薰染。接受了價值觀念極端分歧的理論,回國後,把萬種學說都帶回來,各持己見,爭辯不休。當日的中國,軍事政治已呈割裂之局,加上思想的分歧,私慾氾濫,人人為博一官半職,為求顯身,不惜趨炎附勢,為虎作倀,盡力支持軍閥以打擊革命。
(4)革命黨缺乏強力的武裝力量作後盾 — 在中山先生的領導下,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屢敗屢起,終於在辛亥一役,成功地推翻了顢頇無能的滿清政府。在此之前,革命曾經歷多次失敗(在此之前已達十次之多),在他們的計劃中,並非渴求一舉打垮滿清,只希望每一次行動能採取戰略性的重點出擊,以打擊敵人,藉此震撼全國,喚醒同胞,共赴義舉。果然武昌槍聲一響,各省即紛紛宣告獨立,如響斯應,使面臨土崩瓦解的滿清,未經大戰,便被逼投降。
辛亥一役的輕易成功,只說明清廷大勢已去,無可挽救;並不表示革命黨已具足夠的軍事實力,完成革命。革命的輕易成功,好處是使百姓免於戰禍,不致生靈塗炭。但亦有反面的影響,這就是革命軍未經嚴峻磨煉,缺乏壯大的機會,故難經受重大的考驗,易為野心家所乘。
有人認為,中山先生不應讓位給袁世凱。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論,革命軍的薄弱力量,確不足穩定大局,鞏固新政府。因為袁世凱擁兵自重,具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優勢,不獲若干利益,斷不願支持革命。此所以中山先生明知袁世凱居心叵測,亦不能不退位讓之。
(5)革命黨部份人士無健全的革命認識 — 中山先生進行革命,目的不專在推翻清室,而是要改變整個制度,建立一民主共和的新中國。為求此一理想的實現,中山先生憑其博大精深的中外學識,深入研究我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情形,參考了西方歷史發展的規律,捨短取長,創造出適合我國情的三民主義學說。目的在將我國的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於一役而竟全功。
中山先生從法國的歷史上,認識到法國由革命而至共和大定,其間波折坎坷,經歷達八十年。以我國條件論之,缺憾與法相同,而民智,民情遠不如法。在此情況下,要將政治改革與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非有一具體而安全可行的建國方略,按部就班實行不為功。因此中山先生經深入研究後,將建國的程序分為軍政、訓政和憲政三時期。只可惜時人 (包括部份革命黨人)未能體認,他偉大卓越的理論,他們急功近利的思想與狹隘的民族意識,使他得不到強而有力的支持,在失望之餘,曾沉痛地指出:「由軍政時期一蹴而至憲政時期,絕不予革命政府以訓練人民之時間,又決不予人民以養成自治能力之時期。於是第一流弊,在舊污未由蕩滌,新治未由推行。第二流弊,在粉飾舊污以為新治。第三流弊, 在發揚舊污,壓抑新治。更端言之:即第一民治不能實現。第二假民治之名,行專制之實。第三則並民治之名而去之也。訓政時期在以縣為自治單位,蓋必如是,然後民權始有所託,主權在民之規定,始不致成為空文也。於此忽之,其弊不可勝言」。 (錄自「中國革命」一文 )。
三、 生活在現代的中華青年應以何種心情去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呢?
在中國歷史上辛亥革命確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雖然並未獲致理想中的成功,但毫無疑問她具有去舊開新的作用,我國今後的光明前途,肯定是以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舉義為起點的。因此我們應該以莊嚴的態度去紀念這個日子 — 一方面時刻以先賢先烈的革命精神鼓勵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隨時準備為國家作最大的貢獻;另一方面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認識歷史的真義。古語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於前人的成功,我們固可分享其光榮;但對於他們的挫敗,我們亦應有勇氣去承擔。不要將所有惡劣的後果一意委過於人,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這種態度對國事是毫無幫助的。
最後,筆者摯誠地重複前面的說話與各位共勉:「辛亥革命從樂觀處說,為我們開拓出光明的前途,讓我們繼續前進;從惕勵處說,她留下了艱巨的任務,待我們奮力完成!」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日刊於珠海書院四十周年紀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