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的幾個重要問題

一. 學校管理 — 正當教署欲對學校作大幅度權力下放時,請注意下列各事:

(1) 校董會:

中國人社會較重關係,亦重溫情,此一特質固易於促成校務上之合作;但亦常使公事變質,以致於以權謀私。教育當局宜注意各校董之人脈關係,鼓勵其身為校董,除須熱心教育,熟悉教育則例外,還應注意個人之道德修養,使自己在全校員生心目中成為一個誠懇辦學,尊師重道的榜樣。

(2) 治校措施:

即將進入廿一世紀的今天,先進的西方管理技術固然重要,但心術更重要。心術不正,最好的技術也無從發揮。為使辦學團體有遠大的教育理想和大公無私的辦學精神,教育當局有責任指導其一切措施務須建立在因時,因地,因人之實事求是基礎上,不要硬搬西方學說,罔顧民族特色。須知中國人自有中國人源於不同文化的優點和缺點,凡事必須深入研究,斟酌損益。因時制宜。可惜時下教育界和學術界都未能做到這點,多的是株守從外國學來的理論,盲目施行,(最荒謬的事莫如研究中國文學也必須用英文撰寫才被承認在學術上之地位。)卒至將事情越做越糟,弄巧反拙。其實中國文化有中國文化的優點,尤其是在個人成長的人格薰陶方面,先聖哲賢幾千年來的努力是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的。(董建華先生曾經說過要發揚儒家文化,希望香港人知書識禮。在今日人情澆薄,社會風氣日壞的時代,這是很有意義的。可惜董先生不是學術中人,亦無暇將其身受傳統文化的教益詳細解說,遂使其發自內心的誠意成為日後無知之徒嘲諷的口實。這種以非攻是,黑白混淆的現象正是現代中國人可悲的心態。) 假如我們能好好學習,用心體會,當可將之發揚光大,使之與西方文化融會貫通,配合施行。果能如此,則不獨香港教育,甚至整個中國教育,必然出現一番新氣象。

(3) 校長:

(見拙作 — 理想校長所應具備的素養;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原載《明報‧特稿》)

(4) 教師:

作為一個擔負神聖使命的教師,首先必須具備對教育的熱誠和對學生的
愛惜;其次是學問;再其次始是專業訓練。學問不足,即使具備很現代化的專業訓練,亦等同巧婦。古語云:「巧婦難為無米炊。」無米之炊,怎樣能令學生獲得滿足?更何況有學問、有專業訓練仍未必能成為一位好老師!一位好老師最重要是對教育有一份鍥而不捨的熱誠,對學生有一顆矜憫而愛惜之心 — 由此自然激發起對學問的追求。捨此途徑而進身教育的人,只能將教育視為職業;將教育視為職業的教師,不能擔負起傳道、受業、解惑的使命,不能為社會作育英材。教育與各行各業之不同,教育所以被稱為神聖,原因在此。

*現在香港一般人認為師資欠佳,在於專業訓練之不足。這是一種只見其一,不見其全的錯覺。要尋出真正原因,不能單靠身與其事的當道者(如身任師資訓練人士)的一評一議,而應廣集社會熱切關心教育,對教育真有研究,真有見地而又無門戶之見的人士共同努力,始能收檢討之實效。

有一個大家沒有留意到的問題: 在香港負責師資訓練的人,其中不少竟屬濫竽充數 — 不能擔負這份神聖的工作。曾經受過訓練的人,有一句大家深有同感的說話:「負責專業訓練的人,一點也不專業。」這是何等諷刺?何等悲哀?

(5) 學生:

現在香港的學生問題,不單是學校教育的問題,而是關乎家庭,關乎整個社會的問題。驟眼看來,青少年的吸毒、犯罪、反叛、自殺以及無心向學等行為,都因為缺乏父母的愛有以致之。誠然,父母對子女關懷不足,往往促成子女誤入歧途,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但不可不注意者,我們中國人社會造成這種現象往往有不同於西方社會的因素。幾千年來,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愛所犯的錯誤,失於溺愛者多,而失於關懷不足者少。因此社會流行一句耳熟能詳的說話:「慈母多敗兒!」今日社會不同了,敗兒的往往慈父多於慈母。)這種對子女盲目姑息的惡習,其源本自人性的弱點,古今皆然。宏觀整個社會,今日為害之烈,又比之古代社會為嚴重。為甚麼呢?皆由於現代家庭子女不多,而經濟情況與物質條件又遠勝從前。加上人們對自由、平等、人權之誤解,面對桀驁不馴,刁頑成性的子女,頓感手足無措,無所施為。長此下去,青少年的教育還有甚麼可恃?

這是一個極端嚴重的問題,凡我教育中人絕對不能輕忽,應該猛醒了 — 我們教育界往日所犯的偏差在何處?今日要補救的地方應如何?這些問題,都是應該好好思考的。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的前途繫於年輕一代能否教育成在家為佳子弟,在校是好學生,在社會為好公民。對教育界來說,這是一項空前艱巨的任務,也是千載難逢,建不世榮業的好機會。羅署長:大家對你都懷著極大的期望啊!

 

Shar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