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教

長久以來,「說教」一詞,被定性為貶義的詞語。年輕人說:「我最不喜歡別人向我說教!」

身為長者的亦有人說:「說教的東西已不合時宜!」

正因為這種態度,很多為人父母或為人師長者,他們本來負有教育下一代的責任的,亦因為害怕觸犯忌諱而憚於說教。久而久之,若有人敢不顧流俗,起而與成見抗衡,則必被視為迂腐,譏為「老土」。於是乎自謂能趕上潮流的時髦人士,則更恥於說教了。

中唐時代,柳宗元曾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

千餘年前的社會現象,何竟與今日這般相似?無他,皆因為兩者俱有其相類的歷史背景之故。

唐以前的六朝,(尤其是早期)知識分子無論在為學或思想成面,走的都是東漢末年虛偽儒學的反動路線。但們有感於漢魏間不少士人滿口人義道德,而行為卻寡廉鮮恥。於是一反崇儒態度而轉入佛老,崇尚清談。行為方面率性任情,浪蕩不羈。於是禮教,師道亦遭池魚之殃,慘被遺棄。「五四」時代要「打倒孔家店」,要將線裝書丟去毛廁」,實與此同出一心態。

但,有一點我們不可不知,世事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變。反傳統、反虛偽、反矯飾在某一特定時空固有其積極的意義。然而,一旦歷史條件改變,則事物的意義亦將隨之而改變。於此微妙關鍵,通達之士必須有所體會。否則反教條主義又必淪為「教條主義」– 這樣,真理之欲求便將永遠無法實現。

原載星島日報教育廣場版翰墨軒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六日

 

Shar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