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回歸與教科書之重訂
「九七」回歸,雖然鄧小平說過「五十年不變」,但自「中英聯合聲明」公布後,隨著時日的消逝,一切都默默地在變。除卻政治方面,由於中央頻起爭端而為大眾所熟知外,經濟和社會亦皆為迎接新時代的來臨而醞釀著微妙的變化。可以肯定,教育一環,由於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思想意識,其不得不變之勢已經形成。 Continue reading
「九七」回歸,雖然鄧小平說過「五十年不變」,但自「中英聯合聲明」公布後,隨著時日的消逝,一切都默默地在變。除卻政治方面,由於中央頻起爭端而為大眾所熟知外,經濟和社會亦皆為迎接新時代的來臨而醞釀著微妙的變化。可以肯定,教育一環,由於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思想意識,其不得不變之勢已經形成。 Continue reading
一九九五年的新頁揭開了。還有五年,二十世紀便向我們揮手告別,身為知識分子,面對廿一世紀之將臨,究應有怎麼樣的思想?和怎樣的生活態度?這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 Continue reading
辛亥革命在歷史上具有何種意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壯舉,其意義是史無前例的:上結數千年君主世襲之局,下開民主共和之基。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辛亥革命雖然順利地推翻了腐敗的滿清政府,然從實質論之,並未達致真正的成功。因為,孫中山先生所抱持的革命理想,不專在推翻滿清人的政權,而是要在中國實現三民主義。將異種之殘殺、外邦之煎逼,民主之困頓一起徹底解除,從而建立一民主自由、和平康樂的新中國。 Continue reading
自「五四運動」以來,儒家學說備受曲解,有不少好學的年輕學子,往往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問:春秋時代孔子提倡禮教,是不是為適應統治者的需要,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第二問: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不是為壓抑諸家學說,推行愚民政策以實現其統治目的?
要解答以上的問題,必須從歷史的研究中去找尋答案。 Continue reading
一九四九年,中原鼎沸,政海翻瀾。大陸易幟後,中共政權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實行以清除傳統文化為達致共產革命的手段。一時破舊立新,雷厲風行。一些自覺不能容於新政府的知識分子,便紛紛南來,託庇於英國殖民地政府統冶下的「東方之珠」。這批「過江名士」有感於祖國文化備受摧殘,花果正飄零,乃抱着「為往聖繼絕學」的精神,以自我放逐之身,勉力負起復興中華文化的責任。雖然境况異常艱難,他們兩袖清風,飄泊南來,生活常陷於困頓。但一份莊嚴而神聖的使命感,使他們在困乏的環境下,勇於奮進,在文化與教育事業上,創出令人驚異的成績:教育方面,如新亞書院,即由錢穆(賓四)、趙冰、唐君毅、張丕介和吳俊升(士選)諸位先生在「手空空,無一物」的環境下,於一九五零年創立。由於一時名學者望風雲集,且揭櫫以復興中華文化為職志,不但獲得香港教育當局禮遇,更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鼎力予以支持。十多年來,不僅培育了不少人才,最後且與聯合書院和崇基學院合組成香港中文大學。 Continue reading
凡我國人,認識到晚清時代列強交侵,又經歷過日本侵華、國共內戰的內憂外患苦況,必然地對多難的祖國有一份濃重的關懷。 Continue reading
早前,香港人為了愛國教育與道德教育鬧得沸沸揚揚。激烈時甚至出現佔據政府總部,並有人參加絕食以示抗議。
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熱愛祖國是應該的;接受如何做人處世的道德教育,也是理所當然的。想不到兩項本來合情合理的事,竟弄至變成震驚世界的社會運動,我相信在這小小的東方之珠生活的沉默大多數,也必感到大惑不解。 Continue reading